陆晓宏:微电影《古嫫阿芝》主角韩老师的扮演者;中欧校友
(一)关于角色
Q:你是怎么加入《古嫫阿芝》这个剧组的呢?
A:因为这个项目是李建平发起的,我们几个都是是中欧摄影协会、中欧合唱团的成员,既是朋友又是校友。他们来找我就聊了起来,我听了觉得这是个好事情,就参加了。
Q:后来是怎么敲定你演主角韩老师的?
A:他们需要一个人去演绎这样一个角色,觉得我比较合适,就来找我了。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我比较喜欢戏剧和音乐,但是我平时只是喜欢看,从来没有演过,微电影的出演是我第一次演戏,所以这次机会我也非常珍惜。
Q:除了演这个角色,有没有参与其他的?
A:看需要做什么,和大家一样有力出力吧。
Q:既然你演这个角色,可能在理解方面会和别人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你是怎么理解这部电影的?
A:其实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一直想做的是平视公益。就是说不要抱着自己是一个救世主的状态,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那边人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但是他们的歌声很美。
我觉得这是需要被更多的传播,被更多人知道的事情,我们想通过这部电影来发扬他们美好的一面,就是这种平视的公益。
(二)关于拍摄
上海—四川成都—西昌市-布拖县-俄里坪乡,飞机转机,200公里山路,35公里弹坑路,10个多小时车程,漆黑的山路,大型卡车,堵车,翻山越岭,第一次下来推车,好特别的生命体验,俄里坪中心小学,很高兴我们终于来了。
Q:可以具体谈谈你拍电影的经历吗?包括也有很多凉山的孩子和你一起演戏的,中间有没有对你来说比较深刻的一些事情呢?
A:我记得第二次去凉山,我们一直到了俄里坪中心小学。应该说,也是种缘分吧,真的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其实,在我们进去之前都没确定小演员,天气预报还说要一直下雨,想想那么多室外的场景该怎么办?在那么有限的时间里,现在想想真像是奇迹。
我们很顺利地找到了当时的合唱团,从中选合适的类型出演电影里面的几个角色。我们去学校的第一天,差不多定了小女主角,后来在两个人里面再挑,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些推荐,我们给她们一段戏,看她们自己如何去演,最终选定了一个女生比较合适,就是那个吉尔。电影中的几个小男生,是后来又另外去外面选的。
让没有经验的孩子要背台词要演,这个确实是有难度的,但他们确实做的非常棒,我们也很为他们感动。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其实没有太久,10天不到,因为我们开车进出还有时间,真正在里面拍摄的时间很有限的,但是要完成的镜头要求又非常多,还要帮他们写台词,因为里面还有一些彝语,需要翻译。
这辈子买的最多的月饼,1300多个,你们咬一口,甜到我们心坎上了。
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去的时候正好碰上中秋节,当然也是因为一些文化差异,他们不太清楚中秋节,有些孩子从来没吃过月饼。当时我们就突发奇想,帮他们买了1300个左右的月饼,所有学校师生每人我们都给他们发了一个月饼。
当时,我们几乎把布拖县几乎所有的月饼都要卖空了,要选很多个超市,当地都是些小超市,因为是小县城,而且彝族偏多,本来他们也不一定有月饼,不像在上海,你很难想象我们要跑几个超市才能买到,给全校发月饼的时候,一些吃月饼的场景很令我感动,他们都笑得很开心。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担心不知道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对,会不会破坏了他们原有的一种习惯,不知道他们明年还会不会有,或者以后还会不会有,现在真的不知道这么做是好还是不好。
(三)关于孩子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大凉山的天使们,让人心疼的天使,他们有渴望的大眼睛,害羞而腼腆。他们跑起来很快,笑起来很甜。
Q:十天的相处,与那边孩子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吧,离别的时候会有不舍吗?
A:离别前,我们听到了孩子们的梦想,我不知道未来会实现多少,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所以告别的时候真的很不舍,大家都抱头痛哭。在临上车前,有两个男孩跑过来塞给我两支笔作为离别礼物,我知道这对他们而言是多么大的礼物。而且他们送过来的时候,害羞的说不出什么东西,眼睛哭得肿肿的,当时真的心头一暖,同时也对他们的未来多了份牵挂。
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他们,甚至当时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他们。会想,未来他们是什么样子,你会为他们多了一份牵挂和担心。
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包括不可抗拒的离别,但你会有这份心愿,希望他们未来都好。
Q:回来之后,和孩子们还有联系吗?
A:他们会给我们写信。之前问孩子们要地址,想保持继续通信,但得知他们那里没有邮局,他们说没有快递员会过去,那里太偏僻了。现在都不敢相信我到过一个没有邮局不能寄信的地方。
这里要感谢好心的惠老师在微信上拍照片给我们送来了孩子们的亲笔信,给我们一些孩子们的近况和反馈。
孩子们的信中,有很多感动的地方,但也有很多无奈的地方。比方说,有个孩子写她爸爸喜欢喝酒,可能为了喝酒要打她们,拿家里的钱;还有一个小姑娘她写信过来,说她妈妈好像病了,她那边也需要帮助。我不知道这些问题我们能做什么,但是他们写过来,很真实的,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呢?
(四)关于电影
Q:对你们拍的这部作品,你大体上还满意吗?
A:其实我对自己个人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但是最终导演剪的很好,负责剪辑的是李建平,他为了剪这个真的很辛苦,从第一版到最后的这一版,他剪了不知道多少版看了多少遍。
到现在我们有听到校友朋友反馈说,会感动,我们也觉得很开心,这可能也是达到了一些微电影应该有的东西,第一版的时候可能还很难有这种东西。他找了很多人来看,给了很多意见,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在上面,很不容易。
Q:对于这部电影的故事和叙述,你有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A:我没有想那么多,可能我更想和你分享的是我们真实经历的一些东西。最后一版本有一个让孩子说自己的梦想。之前没有想过要录这一段,是跟他们告别的时候临时想到的。
在拍的过程中偶尔会和他们聊,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就想到是不是能把这些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听。因为微电影肯定是有一定编剧的成分在,但梦想的部分是真实的,是回归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
当时,我们一边在旁边录听,一边会被他们感动。
Q:你们拍这个片子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吗?你觉得他们生活你有什么能为他们做的或者改变这种状况?
A:其实那边的现状本身也是由各种问题造成的,我们走的那天,正好碰到有一个小朋友家里出事,他们家里有四个孩子,我们不知道他们后面该怎么生活,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可能就带过去很多吃的东西给他们,但是后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有时候你又会觉得真的无力改变,因为太多了,帮不下来。
(五)关于获奖
Q:1月5日,除了在杉树嘉年华播出之外,你们还获了一个上海公益电影节的奖,对于这个奖是否算是你们意料之外的一个惊喜?
A:这个应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因为在开始没有想过要获奖。之前,获悉评奖消息的时候,导演就填了一张表格,评选期间有些需要网上转发的事情,我们正好在忙晚会,也没有心思。但是最后,就收到这个好消息居然获奖了,也是大家意外的收获吧。
我觉得这个奖是属于大家的,所有后面为这个微电影付出的人好多好多,有很多一路帮助我们的人。许多幕后的英雄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献了很多爱心。所以,这是一部凝聚了大家努力的电影。
(六)关于公益
Q:通过这次凉山的拍摄经历,关于文化、公益方面你有了哪些更深的思考?
A:应该说有很多复杂思考,就像《三体》里面讲到的外星人入侵地球,里面外星人有一个说法,你们都是虫子,人类是低级文明,外星球的是高级文明。他们过来侵入地球好像是来拯救你们一样。
其实我觉得文明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你凭什么说你是高级的,可能生活环境各方面是有差异,但是有些是需要尊重别人的,比方说他们是习惯人畜共室,我们城市可能听起来这是不是很恐怖,但其实后来想想这是别人的一种风俗习惯,我们外人看过去可能不理解,但是我觉得最起码保持一种尊重。
包括我们去了以后还了解到,他们风俗里面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大家觉得要捐衣服给他们,我们确实有校友把旧衣服都洗干净,打包好带过去给他们。
但是后来了解到,在彝族的风俗里,他们实际上是不习惯穿别人穿过的衣服的,对他们而言,旧衣服上面有别人的记号,或者有不好的东西,他们从风俗角度来说是不会穿的。包括甚至还有听说,原来从广州寄过去的吊带衫,那边的天气也不适合穿。
不管衣服的合适程度,还是新旧的风俗差异,我觉得可能做公益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和理解。在方式上,我们也有很多反思,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途径能够帮助他们的。肯定不是只是给钱,我们不想只是为了给钱来帮助,因为可能你单纯的给钱,可能反而是害了他们。
杉树给了我们启发,它想的一些做公益的途径是对的,包括从教育的层面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我对于文明清算的问题我还是没有得到答案,就是到底为什么原来的东西是不好的,我不知道。我不是说我的答案一定是对的,就是我不知道。
有可能,他们有他们的幸福。包括他们走出大山以后,他们就一定会得到他们要的幸福吗?在大城市里面如果有很大的压力,而在大山里面,他们可以尽情地唱歌、玩耍、开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吗?那里空气好,没有雾霾,不是也很好吗?
所以有很多其他引出的思考和问题。
(七)关于杉树
我知道我们遇见的和看见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但是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Q:晚会你展示了什么?
A:我和合唱团一起唱了主题歌,之后和大家分享了一下去那边的感受。
Q:微电影选择在杉树公益晚会上播出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A:我们拍完以后,肯定想找一个能真的为孩子做点事,能够落地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接下去怎么操作途径我们不懂,但是杉树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比较合适的一个公益组织,我们希望杉树这边给一些专业的意见,可能这次做好以后,后面还会接着去做,现在我们应该都是杉树的志愿者了。希望能帮到更多凉山的孩子。